查看原文
其他

头雁行动:以激活乡村内在动力来振兴乡村!

共仁公益 共仁公益基金会 2022-12-31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关于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文旅文创、乡村产业融合、特色小镇、古村落等相关主题“风起云涌”,而关于乡村自组织、小农户、生态种植、乡村青年等相关议题却是“时隐时现”。



以激活乡村内在动力来振兴乡村


当我们真正深入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时,就发现:乡村振兴需要激活乡村的内在动力,而这个内在动力就是乡村返乡青年,他们也是乡村的领头雁!


和里村的侗寨木楼


在当下,如果一个乡村或是村寨有一群青年人,除了在一起喝酒、K歌之外,还能成立青年组织,开始关注乡村(村寨)的未来发展并讨论如何让乡村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了。那么这个乡村则是有希望的。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和里村,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也都各有特长。26岁的贵良则特别会玩抖音、爱好摄像、摄影;还有特别擅长夜间抓泥鳅、黄鳝,甚至能分清楚十几种泥鳅品种的维杰;还有会唱侗戏、侗戏传承人的“姐夫”(村里青年人都叫他姐夫)……还有早在2008年就开始返乡探索生态种植的阿福,据说他现在手上有着几十种老品种的水稻以及其他在地作物的老品种。


和里村返乡青年和头雁代表:阿福


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喝酒,无意间就提到:我们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于是便开始发起和成立了“和里侗青互助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做一些有意义和有利于村寨的事情。即使现阶段做不了什么,也能成为侗青们经常联络感情和聚会的一个平台。


事情总是人做出来的,有了这样一个自组织,就不断有人、有事来了。经过近两年的推动,现在的侗青社开始探索乡村妇女手工艺、食物加工、深度游体验以及日常的参访接待等多方面业务。


“侗青"与妇女小组部分成员



培育乡村内生动力


2019年,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在爱德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生态产品多重价值挖掘与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其中项目的实施地之一就选择在和里村,寄希望与侗青社的青年人一起重新挖掘并梳理该地区生态产品背后多维度的价值并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发挥生态产品最大价值。


由于生态产品背后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是乡村社会共同的集体财富,因此在挖掘和梳理生态产品背后故事的同时也会培育当地的自组织。



首期和里村合作社和生态种养殖工作坊便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乡村的工作坊和正规的培训不一样,不需要太多分享、而是更多的讨论和参与;不需要宽敞、明亮的教室,地点不是在侗家的阁楼上,就是在田间地头;也没有严格规定的时间,他是开放的,农户放下锄头就可以来参与,抱着孩子也可以来参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创意的点子甚至都是在喝着侗青自己酿的酒的时候想出来的。但是却是形散神不散,总不外乎是如下三点:(1)如何进行生态种植;(2)侗青社下一步如何规范和推动;(3)村寨深度游如何来实现,怎么设计和里村的体验路线,有哪些主题可以深度体验?



生态种植,田间地头授技术


来自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刘伟老师,有着几十年种植生态优质水稻与养殖鸭子技术经验的他负责给参与工作坊的农户讲解“水稻生态种植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土壤保育”。结合农户提到的各种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虫害,刘老师在田间地头来分析出现病虫害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其中特别提到侗族传统的“稻、鸭、鱼”共作的模式,提到模式中很多的细节要点,包括鸭苗、鱼苗的选择、水稻种植的行间距以及鸭、鱼的下田时间、数量等。


刘老师现场指导水稻技术


其中还介绍到水稻的生物防治,利用本地的各种中草药进行配方来防治各种病虫害;同时还介绍到各种土壤的保育方法:阿福和伙伴们的生态农田基地,因此前露天栽培的赤松茸采收结束,稻田里剩余的栽培基质正在发酵,一脚踩下去冒出大量气泡,略微有些发热。这是他们生态循环种植的一种尝试,栽培基质的原材料就来自于收获水稻而来的稻草、谷壳等。



其实,刘伟老师还是一位传统种子保育专家,因为年纪的原因,现在将大部分的培育种子开始交接给阿福。刘老师开玩笑的说到,自己年纪大了,需要给这些种子找一个好去处。


侗青伙伴们和村民在听了刘伟老师的分享之后,觉得自己这些年的地是白种了,都是人云亦云,他家打什么药,我家就用什么。对水稻的生长习性和病虫害的特点缺乏了解,以为用药就能解决一切。包括原来的稻鸭鱼共作模式,虽说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可是当稻鸭鱼的品种改变之后,这种模式也会随之消失。推广生态种植,还需要更多的本地技术挖掘。



侗青社组织的发展和规划


在探讨侗青社的发展之前,阿福作为负责人,和侗青伙伴们一起梳理了这两年来侗青互助社的发展历程:一帮年轻人喝酒聊到的一个话题,想要成立“侗青”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去年开始成功以“侗青”的平台对接社会组织,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组织架构分散,利益关联不够,人经常聚不到一块。虽说“侗青”还需要成长,但是截止现在,他们接待各类活动已不下20次,每次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涉及餐饮住宿、产品销售、活动体验……   

侗青酒坊规划

和里村深度游

和里村资源图


当然看到了一些变化,比如农户的变化,可能农户觉得自己的手艺,或者说他的劳动成果受到外界消费者的尊重,自己的价值有所体现。说到未来的方向,目前他和伙伴确定了几个方向,1、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2、“侗青”酒坊;3、妇女手工坊以及村寨文化内容梳理开发等,同时强调除了需要低头共同努力干活,他与大家也需要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经常学习。也提出新的需求认为除了成员内部学习之外,还需要借助外界的一些力量,帮助他们一起探讨和梳理侗青社的发展和分工。


阿福和大家一起梳理侗青互助社的发展历程


接下来则是邀请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有着八年“乡建”经历的汪维行,和大家分享了有关乡村组织的话题,包括组织的定位、组织的建设原则以及组织的方法和手段。强调一个组织要做单个农户无法做、做不了、做了不划算的事情,要想着去做服务农户和村民的工作。具体的手段包括文化建设、联合购销(强调组织起来不仅是一个卖方市场、也是一个买方市场)以及各种服务;有钱就做有钱的事,没钱就做没钱的事,要从乡村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开始做起来锻炼侗青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力提升了,才有可能在未来承接更多发展项目。


和村民一起讨论侗青社发展


之后和侗青的伙伴们共同梳理了侗青社的组织架构以及人员分工,现场与侗青成员一起讨论梳理,说明侗青互助社的内涵,以及人、事、利的协调搭配。侗青互助社将成员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但核心与非核心是一个动态过程,会不断调整;涉及开展的事情分为公益与生计,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和里村如何实现深度游

这个环节分享的是三江“守艺馆”馆长吴青改老师,他代表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从“联盟”的发展历程与存在方式进行梳理,说明了“联盟”名称由来,是贵州、广西18个村寨自发成立的村寨合作网络,以及联盟的愿景、使命、价值、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准入与退出制度、成员责任与权利等,也引申表达了自己对“乡建”的思考,在陪伴“联盟”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理解。

吴青改老师分享深度游与乡建

他谈到,虽然返乡伙伴很多,彼此熟悉,在各自村寨做了很久,小有成就,可都是在迷茫探索。当初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乡建”,什么是村寨发展,什么是社区发展,直到后面才有所了解。“乡建”从并不是字面上乡村建设,并不止房屋、道路建设,而是更高一层,内部人怎么促进自己村寨多方面发展,传统文化、食材、农业、手工艺等等,可以做思考。其实这个可能是“乡建”里面更广义的一个定义,不单单就是建条路那种而已,当然它也可能是乡建里组成的一个小部分。


村寨导览


在这之后,阿福带着我们进行村寨的导览,走过古楼、木塔、风雨桥,来到三王宫,关于夜郎王的奇闻轶事在三江县也很有意思。“蛙”在侗语里的发音是“夜”。所以,“夜“在侗语中是指青蛙,而“郎”字在侗语里则是有本事的、勇敢的人。所以夜郎翻译过来就是”青蛙男子”!看荷塘,踏青石,登高望远,游走梯田,和里村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使人陶醉其中。


和里村的荷花与亭子


在最后,我们和“侗青”们还共同策划了下一次的集体聚会和学习,希望下一次的学习和能力建设能更加落地。侗青的小伙伴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而和里村背后的山、山下的古井以及田间地头的古道也都有着厚重的故事;同样还有和里侗寨的美食(糯米粽子、糍粑、油茶)、以及那爽口的米酒也都有着其独特鲜明的特色。如何更加清晰、有条理的来描述出这些人物、山水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产品”看见村寨背后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此来提升产品的价值维度。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将是我们下一次集体学习和工作坊的内容。


一个乡村(村寨)能有这样一群青年人,是幸运的;同样,能够守护这片土地和村寨的青年人也是值得敬佩的。而对于我们协助者来说,能参与其中,与这些“侗青”一起来探索村寨未来发展之路更是收获和幸福满满。


侗寨听雨


【头雁计划】详情点击:

【头雁计划】招募令|培养“一懂两爱”的乡村带头人


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

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是中国当代乡村建设最早的推动和参与者,被农民朋友誉为培养农村发展人才的“黄埔军校”,多年来坚持与乡村社区的主体——农民一起共同建设着美丽生态家园,守护着绿水青山!于2018年4月12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是由当代乡村建设发起人温铁军教授、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乡村建设网络单位共同推动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消除贫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